來源:證券日報
本報記者 施露
上海國資房地產龍頭混改序幕的拉開,意味上海國資改革按下了加速鍵。
7月26日晚間,停牌5個交易日的綠地控股公告稱,公司股東上海地產(集團)有限公司(簡稱“上海地產”)及上海城投(集團)有限公司(簡稱“上海城投”)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,擬轉讓的股份比例合計不超過綠地總股本的17.50%。
綠地控股董事長、總裁張玉良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:“這(綠地控股混改)是上海按照黨中央要求,推進國資國企綜合性改革、加速新一階段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,充分顯示了因地制宜、量體裁衣的改革新思路。通過給上市公司引入新的優秀戰略股東,支持企業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,提升經營管理自由度,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釋放。綠地將再度扮演國資國企改革先行者、排頭兵的角色,作為‘混改樣板’實現整體上市5年后,在今年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速、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區背景下,率先啟動新一輪深度混改。”
混改初步方案公布后,7月27日早盤,綠地控股股價高開4%,最終收盤跌2.34%。
上海國資混改新標桿
上海國資國企改革一直領跑全國,5年前,上海全力推動綠地混改實現整體上市,“綠地混改模式”已成為近幾年全國改革的重要模板。
綠地控股在公告中稱,上海地產、上海城投均為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持有的重要國資企業集團,此次國資持股調整,將推動綠地控股的股權結構進一步優化、管理機制進一步市場化。
“下一步,綠地將以此作為進軍世界一流企業的全新起點,釋放新動能,加速發展,以此次引入實力戰略股東為新起點,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,再樹深化國資混改新標桿。”張玉良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補充道。
此次股份轉讓完成后,預計綠地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,但控制權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。
事實上,要拿下綠地控股17.5%股份,代價并不小。根據綠地控股停牌前的股價估算,拿下這部分股權至少需要花費160億元。
對于綠地控股啟動新一輪深度混改,資本市場給予綠地控股充分肯定。
“綠地的股權結構更趨完美,在繼續保有國資核心財務投資者、一如既往獲得上海市政府層面支持的同時,引入綜合實力優異的戰略投資者,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,市場化程度顯著提升,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體制機制優勢。后續雙方在產業等更多層面的深度合作也令人期待。”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稱。
戰略協同的資本
或成重點引入對象
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:“綠地控股是上市公司,早就引入了戰略投資者,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,已經是混合所有制企業。上海國資把綠地控股的國有股權比例從現在的46.37%降低到28.87%,這屬于‘二次混改’。當前不少上市公司國有股份比例仍然太高,保留了較多的國企決策體制和管理模式。‘二次混改’有助于進一步優化綠地控股的股權結構,完善法人治理機制,轉變經營機制,讓管理層獲得更多的經營授權,提高他們經營管理的自由度。”
“今后上海國資改革的關鍵就是實施‘二次混改’,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場化程度,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,把國企改革引向深入。像綠地控股這樣位于充分競爭領域的企業,國有資本可以相對控股甚至只是參股,今后國有股東完全可以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,按照“管資本”的要求行使股東權利,更加注重國有資本的收益,而不干預企業的經營自主權。”吳剛梁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補充道。
“上海國有企業的改革再次因綠地的混改事件引起了市場的關注,無論是重組、混改還是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等,都是要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,衡量相關改革是否成功,要看是否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,是否有助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,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,這是一個1+1>2的過程,要優化生產關系生產要素。”對于當前混改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,上海易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副總監王永遠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稱。
對于此次綠地控股即將引入的投資者,也引發了市場多重猜想。
“在‘二次混改’過程中,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不僅需要‘引資金’,更要‘引機制’。因此,財務投資者不是‘二次混改’的首選。那些行業內的龍頭企業,尤其是與混改國企具有優勢互補和戰略協同的民營企業,將是本輪混改重點引入的對象。上海民營經濟發達,優秀民營企業眾多,將為國企改革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。”吳剛梁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補充道。